close
編者按:從海拔2500米到海拔4000米,mini storage深入丹巴、色達、爐霍三地採訪,本報記者歷時10天,親歷成都援藏幹部的生活與工作。這群選擇藏區的人兒,有男,也有女;有醫生,有教師,也有城市建設者。克服高原反應,盡情投入工作,遠在成都的父母、子女,大部分時間都只在電話的另一端,或在無盡黑夜寂靜中,悄無聲息成為腦海里的深刻印記。他們說,到了藏區,就要為藏區人民做一點事,做一些實事。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他們的腳步永遠是緩慢的,也正因為此,他們的心無比火熱,來自不同崗位的他們,總覺得“還有太多事情需要去完成”……今日起,本報將推出藏區採訪紀實報道,用我們渺小的文字,去述說關於他們的、那些發生在高原的故事。丹巴,這座高山環繞、依大渡河延展而生的縣城,最低海拔1700米,最高海拔5820米,獨特的地勢造就了奇特的氣候,所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恰是最好的寫照。2012年夏天,這座縣城,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來自成都市成華區、青白江區的40名基層幹部,組成成都市成華區(青白江區)援藏工作隊,紮根丹巴縣開展為期兩年的援建工作。藍天白雲,綿延無絕,孤獨,清冷,想做好一件事的決心,在心裡擰成一團,日複一日。那一年的選擇,成了如今無悔的堅守。作為外鄉“客人”的他們,不知何時,嘴里念叨的都是“我們丹巴”。故事1“當你真正沉浸于一個城市,就會不由自主地喜歡它,願意為它付出,並竭盡全力。”——龔舉河(掛職中路鄉黨委副書記)曾經:只有泥巴路 下山靠步行從丹巴縣城出發,繞著山路行駛數公里,才到達海拔2800米左右的中路鄉。2012年以前,這裡只有泥巴路,村民下山靠步行,來回兩趟,一摸臉全是灰。村民格瑪初體重101斤,時常背著100斤重的蘋果、梨子、核桃,走三四公里山路,以5角錢一斤出售。豐收季節,來不及賣,大量水果爛在地里。掛職中路鄉黨委副書記的龔舉河,當初到山村走訪,先開車後步行,越往山上走,路越險,不得不手腳並用,攀爬而上。瞭解到中路鄉的實際情況後,龔舉河很快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議,建通村致富路,解決經濟作物銷售出行難問題,同時依托周邊豐富的旅遊資源,發展藏式原生態旅遊接待。現在:有了混凝土路 村民收益提高不久之後,成華區籌集援建資金425萬元,修建中路鄉二、三村通村公路。2013年9月中旬,一條全長8.5公里、寬4.5米的混凝土路,從村裡面蜿蜒而出。“現在都是上門來收購農產品,村民的收益提高了。”村主任基卡依村說,如今買車的人越來越多了,總銷售額可以達到上萬元,以後還要開發旅遊。一心想著為藏區做點好事的龔舉河,如今是村里的名人。每次來走訪,從山下到山頂,他手里都會塞滿核桃、蘋果和梨子。現在儲存與在成都的親戚朋友聊天時,他最後都會說一句“歡迎到我們丹巴”。故事2“希望通過援藏,實現人生價值,解決實實在在的出行問題。”——張聰(掛職丹巴縣交通運輸局副局長)現在:混凝土路貫穿聶呷鄉與中路鄉“同病相憐”,聶呷鄉有著典型的甲居藏寨,進去的山路最窄處僅4米,一邊是山一邊是大渡河,錯車非常困難。聶呷鄉還號稱地質災害博物館,修路顯得異常艱難……為深入細緻地開展道路交通調查摸底工作,掛職丹巴縣交通運輸局副局長的張聰跑遍了丹巴縣15個鄉鎮181個行政村。同時,與成華區其他援藏幹部一起,積極爭取、籌集資金。今年9月,總投資333萬元,全長6.3公里的混凝土路面,貫穿了聶呷鄉甲居一、二、三村,村民家門口都鋪上了石板路。“路修好了之後,進城只要20分鐘,買車的人也多了。” 聶呷鄉副鄉長王慎說,遊客也明顯增多了,聶呷鄉三個村共3377人都能受益。未來:幫甲居藏寨創4A級景區路修好之後,成華區援藏隊的另一個任務,就是幫助提升甲居藏寨創4A級景區的硬件標準。張聰說,如果4A級景區創建成功,遊客接待量每年將達50萬人。據瞭解,成華區籌集8000余萬元,幫助當地完善景區規劃和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規劃在兩年之內,建成占地3畝左右的丹巴縣嘉絨文化展示中心,並高水平打造嘉絨文化原生態旅遊項目。“希望通過援藏,實現人生價值,解決實實在在的出行問題。”對於援藏,張聰的想法很簡單。他剛滿5歲的女兒從小身體不好,每天打電話回去,女兒的第一句總是“爸爸你好久回來”,他每次都會說“事情忙完就回來了”,可一件事忙完總是好幾個月,甚至是半年。概況�動21個項目 11個已竣工走進丹巴縣政府4樓,兩張成華區對口支援丹巴縣項目推進情況表,將一面牆貼得滿滿當當。“三岔河大橋重建,項目投資400萬元,建設年限2012年,已完成投入使用……”情況表上,詳細記載著各項目的名稱、投資金額、建設內容及規模、推進情況等。工程進度每天都會記錄在上面,不少地方用藍色簽字筆寫著“已完成”、“正在優化設計方案”、“已開工”……按照對口支援的安排,成華區截至目前安排到位3700萬元資金,�動了21個涉及規劃、產業等多方面的項目建設,11個項目已經竣工。同時,共派出了40名幹部人才,開展技術服務。通過傳授成都的先進理念,幫助藏區改變工作方法,促進當地與成都共同發展。記者手記從聶呷鄉下來,我們的車輪陷進泥土里無法動彈,四五個人前拉後推,才得以繼續行進,無法想象張聰跑完15個鄉鎮,需要多麼強大的毅力。也許,正如龔舉河私下跟我說的一句話,當你真正沉浸于一個城市,就會不由自主地喜歡它,願意為它付出,並竭盡全力。成都晚報記者 董亮 攝影 陳艾迷你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gusers5 的頭像
    sgusers5

    sgusers5的部落格

    sgusers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