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報首席記者 蒲薇 成都市社科院經濟所 周靈綠色:現代化國際化城市新的核心競爭力優化生態環境城市生態環境是城市唯一有生命的基礎設施,是決定人民生活質量的基本前提條件優化經濟結構歷史留給我們儘快走上綠色發展道路的時間並不充裕,在這個時間內必須走完工業化的過程,又必須完成主要行業的綠色轉型綠色生活方式如果全社會每個人都採取實實在在的行動,綠色出行、綠色消費、綠色居住,累積起來就是一個巨大的量2013年底,一場霧霾籠罩了中東部地區多個城市。12月6日,上海PM2.儲存5爆表破600,空氣達到六級嚴重汙染程度,這是目前氣象意義上最高級別的汙染。京津冀和長三角地區空氣汙染問題,成為2013年社會熱議的話題,“霾”入選年度漢字。一位評論人士說:“霧霾治理好比洋蔥,第一層是環保問題,再剝開一層,發現是個政府統籌治理問題,繼續剝開一層又發現本質是個經濟結構問題。”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被提上議事日程。這不僅涉及生態建設,更涉及發展觀、價值觀、生活方式、政策法規等方面的根本性改變,已經成為我國城市現在和未來提升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和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的重要方向。霧霾沉沉中,綠色發展的必要性緊迫性越來越清晰。不僅僅是中國。近年來,國際上集中產生了一系列城市綠色發展戰略規劃,比如紐約的目標定位是:21世紀的模範城市,一個更偉大、更綠色的紐約。這些戰略規劃,顯示了世界城市發展的新動向。更乾淨的空氣、土壤和水,必將成為現代化國際化城市新的核心競爭力。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的成都,正在融入這一城市發展潮流中。2013年,從優化生態環境、優化經濟結構、倡導綠色生活方式等方面著手,為綠色發展布局,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A優化生態環境環城生態體系初成綠色發展是建立在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的約束條件下,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作為可持續發展重要支柱的一種發展模式。城市生態環境是城市唯一有生命的基礎設施,是決定人民生活質量的基本前提條件。因此,生態環境的優化是建設生態文明的一個重點。【事件回放一】2013年5月30日,錦江區白鷺灣濕地開放,這是成都環城生態區“六湖八濕地”規劃中首個建成並向市民開放的濕地。該濕地由既有的白鷺灣生態公園和1500畝左右新建區域組成,總面積3000多畝。據瞭解,“六湖八濕地”全部建成後,成都中心城區的水面比例將從1.8%提升到6%,公共綠地比例從6.8%提高到27.2%。【述評】2011年底,市委旗幟鮮明地提出,要打牢生態本底,堅決維護“綠線”規劃的權威,抓緊推動環城生態區保護進入城市立法程序。2013年1月5日,市人大通過了《成都市環城生態區總體規劃》的議案。環城生態區即沿繞城高速公路兩側各500米範圍及周邊7大楔形地塊內的生態用地和建設用地所構成的控制區,總的用地規模為187.15平方公里,生態區內將構建“六湖八濕地”的生態湖泊水系。環城生態區既是城市生態功能區,也是景觀功能區,更是產業功能區。成都通過構建環城生態區,可形成生態隔離空間,推動成都向組團式、多中心、特大城市群轉變,有利於優化城市增長方式,科學奠定未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城市總體格局。【事件回放二】2013年1月,城南肖家河,一名工人正在清理河道,此處編號為0403的排汙口,一股生活汙水正流入河道中。為徹查排汙原因,工作人員一路逆流而上進行排查,發現是巴黎陽光小區生活汙水錯接到雨水管網中導致,於是立即糾錯,將其接入至市政汙水管網中。截至2013年,中心城區共75條河道2676個下河排水口完成了汙水治理,確保實現截汙、斷汙、零排放。截至當年9月,已實現65條河流水清、無味。【述評】歷史上,成都是一個因水而生、因水而興的城市,在加快推進現代化國際化進程的今天,我們同樣要做足做好“水文章”,讓城市水系更加完善、水景更加美麗、水韻更加悠長。成都深化水環境綜合治理,�動中小河流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完善鄉鎮汙水處理廠配套設施,實施中心城市區下河排水口和黑臭河渠治理,被水利部確定為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按照全域截汙、綜合治理的原則,從2013年開始,到此後兩年對全市413條黑臭河渠進行治理,2013年已完成30條。2016年,力爭全域內河渠實現水清、無味。B優化經濟結構建立環境友好的產業體系綠色發展實質上是一種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轉換。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是倒逼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生態文明的另一個重點就在於經濟結構的優化。成都面臨的挑戰在於,目前正處於工業化的中後期、城市化加速階段的中期階段。發展階段性不可逾越,但是必然會帶來資源環境的壓力。另一大難題,是成都地處四川盆地內,終年無風或少風,汙染物不容易消散,治理難度很大。歷史留給我們儘快走上綠色發展道路的時間並不充裕,在這個時間內必須走完工業化的過程,同時又必須完成主要行業的綠色轉型。【事件回放一】2013年10月29日,“2013四川環保世紀行”走進了國電成都金堂發電廠,對其汙染減排進行了深入瞭解。金堂電廠不斷提高環保標準實施減排,3年來累計減排二氧化硫14.69萬噸。對於成都市的汙染物總量減排,市環保局透露,下一步除了將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換代升級,延伸減排空間,同時還將嚴格環境准入,不再新增鋼鐵、水泥、有色冶煉等高汙染產能。【述評】優化經濟結構,首先是加快產業升級,構建生態型產業結構,加快淘汰落後產能。近年來,我市大力推進工業節能降耗和淘汰落後產能,先後關閉華能電廠、嘉陵電廠,淘汰鋼鐵、火電、水泥、小石灰窯等企業459戶,整體退出采煤行業和煙花爆竹生產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由2007年末的1.63噸標準煤/萬元下降到2012年末的0.98噸標準煤/萬元,累計下降39.88%。同時,為了給城市發展騰出更多的環境容量,我市將通過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換代升級,延伸減排空間。“十二五”期間,將壓縮牆體材料產能40%,關閉或調遷現有的55家印染企業。到2015年末,較2010年單位GDP能耗下降16%、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23.5%。【事件回放二】2013年9月17日,成都�潤高新科技有限公司採用“地溝油”、“潲水油”作為原料煉製的生物柴油正式出產,經質檢部門檢測各項指標均符合國家標準。這是西南地區首家利用餐廚廢棄物煉製出生物柴油的企業,目前年產能達3萬噸。據悉,成都中心城區的餐廚垃圾日均產量約500噸。目前,城管部門已在中心城區建立起了餐廚垃圾收運體系,其中一項處置辦法就是將收集起來的餐廚垃圾採用厭氧消化技術,作為生產生物柴油、壓縮天然氣的原材料。而成都企業正式出產生物柴油,則為餐廚垃圾變廢為寶提供了保障。【述評】強調綠色發展是應對資源能源日益短缺帶來的挑戰,通過綠色發展達到節約資源能源的目的。減少能耗和汙染的另一個途徑是優化能源結構,鼓勵技術創新,減少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大力發展新能源、清潔能源。總之,就是要提高綠色低碳能源的比重,降低傳統化石能源的比重。近年來,成都通過關閉所有煤礦、加強電力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等措施,使得能源生產結構不斷優化,基本形成以電力為主,煤炭、天然氣、成品油多元互補的能源消費結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不斷提高。我市還將探索拓展農作物�稈綜合利用途徑,強化�稈禁燒執法,確保二圈層內空氣質量逐步改善。除此之外,將推行激勵和約束機制,來促進大氣環境質量的改善。同時,通過經濟措施,嚴格限制環境違法企業貸款和上市融資。【事件回放三】在2013年10月舉行的第14屆西博會上,12萬迷你倉方米的主展場設西部合作館、國際合作館、高新技術館、電子信息館、裝備製造館、農業產業館六大類展館,優先安排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3D打印、智慧城市、國際金融、國際旅遊、國家科技獲獎展區、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展區、戰略性新型產品、重大裝備、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釩鈦鋼鐵及稀土展區等成為展示重點。【述評】優化經濟結構的另一個關鍵在於優化投資結構。應當優先引進環境、節約型項目,優先發展生產率高、附加值高、低汙染、低能耗的產業,從源頭上遏制汙染物的產生。更重要的是,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還沒有結束,中國經濟正處於一次持續幾年的非常痛苦的深度調整過程中,需要新的技術突破、新興產業和新增長點的成長。全球新一輪技術革命正在醞釀。這輪新技術革命集中體現在新能源技術、節能環保技術和信息技術上。只有通過綠色發展,培育綠色技術、培育綠色的新的經濟增長點,才能帶來健康的、可持續的經濟複蘇。成都本著對城市長遠發展高度負責的態度,著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及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培育新的增長點和經濟發展新動力,努力打造成都經濟升級版。目前,已基本形成電子信息、汽車、新能源、新材料等九大產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三,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產業規模西部第一。C綠色生活方式積量變為質變的社會共識環境的改善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這一長期而艱巨的過程只有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實現。成都下大力氣倡導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期形成一種低能耗、環境友好的社會共識。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實際上就是在日常生活細節中、在無形中就達到了降低排放、降低消耗的效果。如果全社會每個人都採取實實在在的行動,累積起來就是一個巨大的量。成都一直通過倡導居民綠色出行、綠色消費、綠色居住等方式來踐行綠色生活,讓人們在充分享受綠色發展所帶來的便利和舒適的同時,履行好應盡的可持續發展責任和義務。【事件回放一】2013年6月26日,市交管局宣佈從7月1日起,繼續實施二環至三環區域尾號限行政策。目前,成都每月汽車上牌量呈迅猛增長態勢,城區擁堵及尾氣排放壓力還將加大。繼續實施尾號限行,能夠有效削減交通出行總量,減少尾氣排放。【述評】成都市大氣顆粒物來源解析結果表明,機動車對PM10和PM2.5的直接占比達到10%以上。根據成都市環境空氣質量公報,我市大氣汙染已由煤煙型汙染向揚塵、煤煙、機動車混合型汙染轉變,機動車排放對環境空氣質量的影響越來越大,成為制約空氣質量改善的重要因素。無論成都還是國內其他城市,以PM10和PM2.5為代表的大氣顆粒物汙染都將是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面臨的最主要的大氣環境問題,改善環境空氣質量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事件回放二】2013年5月20日,市公交集團公佈39條快速公交與常規公交、周邊居民區、地鐵、客運站的接駁方案。為方便市民出行,加強常規公交與二環路快速公交的換乘接駁,市公交集團調整8路、15路、23路、38路等21條公交線路,同時開行二環路周邊小區循環公交線路18條,以滿足二環路周邊小區、幹道等乘客換乘二環路快速公交的需求。【述評】交通是能源之外碳排放相對較多的一個領域,也是綠色低碳發展的一個重要領域。所以現在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和軌道交通,鼓勵低碳綠色的交通出行。成都加快構建公共交通網絡,提高公共交通分擔率。在機動車新車上戶方面,提高准入“門檻”,嚴格執行新車上戶排放標準,強化機動車環境保護定期檢測。通過出行的需求管理,引導人們更多地選擇公共交通。2013成都綠色發展大事記2013 1月5日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市政府提請審議的《成都市環城生態區總體規劃》議案。2013 1月16日“六湖八濕地”規劃細節披露。全省最先進的空氣監測站——四川省大氣超級監測站在成都建成。超級監測站的儀器將逐步增加監測汙染物種類至數十種,甚至上百種,還能幫助研究PM2.5等顆粒物的組成、來源、傳輸路徑等,為大氣汙染防治提供專業技術支撐,此外還將逐步實現對PM2.5等空氣汙染的預警。2013 5月22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黃新初考察錦城湖建設情況時強調,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成都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就要把建設“宜人成都”作為建設“美麗中國”的落腳點,持續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讓成都以更加優美的城市面貌展現于世人面前。2013 5月30日白鷺灣濕地開放。2013 7月27日市政府發佈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前6個月,全市高技術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271.42億元,居全省第一,占全省總量的66.6%;357戶規上高技術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為326.1億元,同比增長19.9%,增幅比規上工業平均水平高5.8個百分點。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見成效。2013 8月2日水利部發佈《關於加快開展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確定成都等45個城市為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2013 10月30日《成都市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試行)》(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2013 11月底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水泥、玻璃、火電行業脫硝設施建設全覆蓋,實現全脫硝。據統計,僅此一項減排工程,就能實現全市氮氧化物排放量削減2.2萬噸。2013 12月3日成都全面�用改善空氣質量的“十項措施”減少重汙染天氣。整治重點包括涉氣企業汙染、企業違法排汙、燃煤汙染、揚塵汙染、露天焚燒和機動車排氣汙染等。【觀點與建議】1構建綠色生產體系一是大力發展綠色產業,重點培育和發展以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為代表的新興戰略性產業,進一步明確電子信息產業為首位產業,堅持高端引領,創新發展,不斷提升電子信息產業綜合競爭力。二是改造和“綠化”傳統產業,包括建材、化工、冶金、紡織等傳統的高汙染和能耗密集型產業,加快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流程、新裝備、新材料,對現有企業生產設施、裝備、生產工藝條件進行改造提升。三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金融服務、科技服務、信息服務、電子商務、現代商貿物流、商務服務、文化創意、健康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形成低碳化、綠色化的現代產業體系新格局。四是鼓勵綠色投資和信貸,引導資金流向節能環保技術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產業。2構建綠色生活體系一是加大綠色發展理念宣傳力度,弘揚綠色文化,鼓勵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倫理觀、生態文明觀。二是實施綠色家園工程,大力發展綠色交通,加快建設軌道交通網絡。三是推廣綠色建築,加快制定《綠色建築發展綱要》和綠色技術標準體系。3構建綠色生態體系一是規劃建設“兩山兩環兩網六片”生態保護體系。“兩山”為龍門山、龍泉山生態屏障,主要功能是生態保育和水源涵養;“兩環”為環城生態區和第二繞城高速路兩側生態帶,構築起一、二、三圈層城鎮之間的生態隔離;“兩網”為市域水網和綠道網,改善城市水環境,將各類生態資源連成一個整體;“六片”為六個防止城市連片發展的生態隔離區。同時,增加公園綠地總量,提高中心城區規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二是完善生態保護制度。儘快編制《成都市生態保護規劃》《成都市水環境保護和治理規劃》《成都市生態屏障建設規劃》等生態建設專項規劃。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建立健全市域生態補償機制,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籌措生態建設資金,採取多種方式對因功能區劃限制開發喪失發展機會的區域加大補償,促進區域公平協調發展。建立完善排汙權交易制度,探索碳排放交易試點,運用經濟手段對汙染物排放進行控制,對環境保護進行補償,實現環境保護的政府強制行為與市場行為的有機結合。self storag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gusers5 的頭像
    sgusers5

    sgusers5的部落格

    sgusers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