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流賢聖,迷你倉最平大成武昌精神高地助推城市復興文化是城市的內核和靈魂,它涵養著每一座城市,是城市發展永不衰竭的動力。武漢要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邁向世界城市,必須充分發揮文化的力量推動城市發展。武漢要實現城市發展的轉型和躍升,唯有搶抓多重國家戰略疊加的歷史機遇,以文化的力量激活並提升城市文化資源和創新活力;要打造更具競爭力、更可持續發展的世界城市,必須以文化的力量塑造城市藝術個性;通過持續發展的先進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不斷提升人的綜合素養和文化創造力,以文化的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武昌作為文化大區,坐擁敢為人先精神之大氣、1790年曆史古武昌城始建于公元223年,距今1790年曆史,人文底蘊深厚,多元文化交相輝映。武昌,是楚辭浪漫、黃鶴飄逸的歷史名城,更是震撼世界、彪炳千秋的首義勝地,是青山碧水、生態宜人的宜居之地。黃鶴樓上,崔灝題詩,李白擱筆,岳飛吟唱《滿江紅》;長江岸邊,宗教文化薈萃於斯,山水交融的園林文化蕩滌心靈;曇華林里,華洋雜處,中西文化交相輝映。歷史上,武昌一直是中國的江南重鎮。盛唐時期,武昌已成為區域性經濟重鎮,南宋時已成為與杭州、南京並列的長江流域三大都會,元代為湖廣行省中心,明清後,武昌作為湖廣總督駐地。清代洋務運動,武昌被列為自開商埠,武昌等三鎮迅速崛起為除上海和北京之外的全國中心城市。直至1949年解放,武昌一直是湖北乃至中南地區的政治文化科教中心。武昌119處歷史文化遺址遺跡,完整地體現了武漢城市歷史文化的優秀基因,是“活”的武漢城市文化發展史,是城市靈魂和精神的安放之所。今年以來,武昌堅持從戰略高度審視武昌文化的價值,以文化的力量推動武昌長遠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明確要把武昌建設成荊楚文化窗口、湖北文化支點、全省全市精神高地的發展目標。明確了文化產業發展的空間布局和具體路徑:即加快建設“東湖西岸、中央文化區和武昌古城”三大文化片區,通過江湖水脈聯動城市文脈,打造“東湖-沙湖-長江”的武昌文化岸線,促進三大文化片區在空間上融為一體,在功能上實現優勢互補,著力構建“一軸、三區、多園、多點”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文化是武昌加速發展最深厚的資本和最亮眼的標識,決定著城市的競爭實力。武昌區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明確要求,必須更加重視文化建設,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培育武昌獨特的文化競爭力和生命力,讓文化融入到城市的每一寸肌理,讓文化融入到生產、生活的每一個過程,讓武昌成為獨具魅力的藝術城市、全省全市的文化支點。產業聚集︱︱實力篇三大集群驅動發展引擎依托資源稟賦,武昌文化產業發展迅猛,已逐步形成工程設計、出版傳媒、文化旅遊休閒三大產業集群。武昌轄區內有設計企業2526家,聚集了鐵四院、中南建築設計院、中南電力設計院、中煤國際武漢設計院等一批工程設計龍頭企業,研發設計創意實力在中部地區領先。中國70%的高鐵設計、70%的電力設計和70%的煤礦設計來自武昌。2014年,武昌將繼續推進中部設計之都建設,打造中南二路和楊園工程設計創意產業園;推動白沙洲產業轉型,建設白沙洲中小企業創意產業園,著力打造文化設計創意產業集群。武昌轄區內圖書報刊類企業217家,影視業類企業909家。知音傳媒集團、湖北日報傳媒集團、湖北廣播影視集團、湖北演藝集團等7家省級大型文化企業,資產總額達200億元,在東湖西岸、沙湖南岸已形成明顯的產業集聚。2014年,武昌將利用政策、產業優勢,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鼓勵、引導骨幹傳媒企業向新興媒體升級。重點推動知音傳媒建設知音動漫產業園,發展IT、動漫、網游、娛樂軟件等行業;推動湖北日報、楚天181建設傳媒產業園,發展新聞出版、數字媒體、藝術設計、文化演出等行業;發揮新華社湖北分社、省文聯、社科聯等新聞、文化機構的影響力,吸引更多文化企業落戶發展,努力形成以傳媒、動漫、創意、出版、移動新媒體為主體的傳媒產業集群。武昌是江南地區最繁華的商務、休閒和時尚消費集聚區。文化休閒企業�多、門類齊全,經過幾年打造,形成了集歷史文化游、名人遺址游、生態休閒游為一體的蛇山旅遊觀光帶、東湖生態旅遊區、都府堤歷史文化街區和濱江休閒娛樂帶。形成了包括地方著名小吃、異國他鄉風味和民族特色佳肴的首義園、戶部巷、彭劉楊路、民主路、八一路等諸多美食街。萬達中央文化區楚河漢街、杜莎夫人蠟像館,成為武昌文化旅遊的新亮點。2014年,總投資60億元的漢秀劇場、電影主題公園將開業迎賓,必將成為全省現代文化娛樂的綜合體驗中心。萬達中央文化區將形成漢秀劇場、電影主題公園、萬達電影城、杜莎夫人蠟像館、文華書城全國旗艦店、五座名人廣場、漢街大戲台、正剛藝術畫廊等八大文化旅遊項目。武昌古城7.7平方公里的空間里,集中保留著明清時期的古城輪廓和119處遺址遺跡,獨擁“名山、名湖、名橋、名樓”等稀缺資源。當下,深入推進武昌古城保護與建設已成為武昌站位國家中心城市、復興大武漢,振興區域經濟、改善民生、順應歷史發展的必由選擇。武昌古城建設將充分挖掘武昌悠久歷史文化內涵和獨特山水資源優勢,展示千年古城文化精髓,依托大黃鶴樓文化旅遊區、曇華林歷史文化區、戶部巷(鬥級營)閑適生活體驗區、都府堤紅色文化風貌區等十余個項目建設,全力發展文化旅遊、文藝博覽、時尚創意等相關產業,構建多元古城文化,重塑武昌文化旅遊品牌,使之成國際性文化旅遊目的地。近幾年來,武昌區通過實施“龍頭企業+園區”發展戰略,大力整合文化資源,成功打造了中部設計之都和楚天181、武漢東創、曇華林藝術區等一批文化創意設計產業園區,文化產業實力不斷增強。2013年,全區文化產業預計實現增加值45億元,占GDP比重6.3%;全年稅收過千萬元以上文化企業20余家。魅力彰顯︱︱魅力篇特色街區激活城市基因古樸寧靜的曇華林、時尚新潮的胭脂路、美食薈萃的戶部巷……住在武昌,生活從來不缺色彩。曇華林街區內擁有優秀歷史文化建築52座。林立的教堂,早期的醫院,異域風情的西洋小樓,獨具特色的江夏民居,閱盡滄桑的武昌老城牆,記錄和承載著整個武漢乃至中國近現代史,被譽為武漢城市之根。街區先後引進了一批優秀的文化迷你倉術機構,藝術種類齊全,文化氣息濃厚,逐步成為現代文化藝術的集聚地。戶部巷形成于明代,清代因毗鄰藩台衙門而得名。2002年以來,武昌區按照“漢味早點第一巷”的定位,對戶部巷進行整體打造,如今發展成為集小吃、休閒、購物、娛樂為一體、年接待遊客逾千萬的漢味特色風情街區,吸引了一批百年老字號小吃企業扎堆于此,造就了“登名樓、逛名街、品名吃、觀名景”的老武昌旅遊產業新天地。楚河漢街位於武漢中央文化區,是以文化為核心,兼具旅遊、商業、商務、居住功能的世界級文化旅遊項目。“楚河”全長2.2公里,連通東湖和沙湖。“漢街”商業步行街位於楚河南岸,沿河而建,總長1500米,以民國風格建築為主體,極具時尚元素的現代建築和歐式建築穿插其中,包括購物、餐飲、文化、休閒、娛樂等多種業態,集合200多個國內外一流品牌。胭脂山衣坊胭脂路長280米,寬10米,道路兩旁商舖林立,是武昌挖掘文化底蘊精心打造的集旅遊觀光、休閒購物于一體的服飾文化一條街。不僅在武漢三鎮小有名氣,而且輻射到外省市。吸引大批知名人士慕名前來選料做衣。都府堤位於武昌解放路北段的西側,其東原有司湖,清時在此築堤,堤近都督府衙門,故名督府堤,亦稱都府堤。都府堤分佈有農講所、五大會址、毛澤東舊居三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中國第一紅街”。徐東古玩城徐東古玩城是歐亞達集團精心打造的一個新興文化旅遊特色市場。經營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全國各地近五百余家商戶進場經營。經營品種包括了瓷器、書畫、錢幣等古玩收藏的各個類別,已成為華中地區規模最大和檔次最高的古玩市場之一,並摘得了“華中最大收藏市場”的頭銜。長春觀——寶通寺街區以長春觀、寶通寺等道觀寺廟為核心,形成了以“蛇山——洪山”兩大山體為軸線的特色宗教文化公園。街區內現有遺址遺跡:長春觀 、寶通寺、洪山寶塔、施洋烈士墓、北伐革命烈士墓、庚子革命烈士墓、田桐墓、耿丹烈士墓、龍華寺。陸羽茶都地處武昌張之洞路,占地面積5萬平方米,是一條以茶葉、茶具、茶藝、茶樓、字畫、觀賞、石雕等為特色的茶文化街區。以茶思源、以茶清神,市民和遊客在享受鑒賞、美食、娛樂、茶藝、休閒、旅遊的同時,感受到一種回歸古典的寧靜。武漢音樂街位於解放路南端,從彭劉楊路口到張之洞路口,全長600多米,緊鄰武漢音樂學院。設置�多富有音樂元素的雕塑小品等城市家具,營造出濃厚的音樂文化氛圍,街區集中了70多家經營商戶,是武昌最負盛名的音樂街。道路兩邊琴行林立,不時傳出陣陣悠揚的鋼琴聲,讓人心曠神怡,駐足流連。興區惠民︱︱活力篇文化活動引領時尚生活近年來,武昌區全面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讓古城的文化更具活力,讓群�充分享受文化成果。2013年,武昌區作為全市唯一城區,被確定為全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家門口的會節,群�大飽眼福武昌是首義之區,為整合首義文化資源,自2002年開始,武昌區�動辛亥首義文化節這一品牌文化活動,精心打造,每年舉辦,已連續舉辦12屆,成為百姓有口皆碑的群�文化活動品牌。2011年,紀念辛亥革命武昌首義100周年的大型晚會《世紀之光》在首義廣場精彩上演。演員陣容龐大,用恢弘大氣的歌舞、合唱、交響樂表演,帶領現場5000余位觀�穿越百年曆史風雲。2013年,第二屆(中國)武漢設計雙年展與第十二屆辛亥首義文化節同期舉辦,為市民奉上持續一個多月的藝術大餐。國際頂級的設計展、精美絕倫的漢繡、惟妙惟肖的三百六十行雕塑、極具文藝氣質的手繪作品、接地氣的文化精品惠民演出周、微電影、攝影展、京劇、時裝、沙畫、曲藝、魔術等街頭藝術秀、民間藝術講座……“一節一展”活動高檔次、全免費,讓群�應接不暇,大飽眼福。15分鐘文化圈,書香就在身邊區文化館設施齊全,功能完備達到國家一級館;4個24小時自助圖書館和10個特色書屋成為區圖書館重要補充,市、區、街道(社區)三級公共圖書通借通還工作成為全市試點;14個街道、社區文化中心按照“三室一廳”(即圖書室、電子閱覽室、培訓室和多功能廳)500平方米標準建設,全省領先;181個社區 “一站三室”面積達到700平方米;“道一堂中醫藥博物館”和“武漢三漢雕塑藝術博物館”兩個民營博物館亮相街頭,填補了社區博物館建設空白;湖北美術學院內新設的武昌區美術館,讓更多的美術愛好者齊聚,享受文化福利;布設在街道、社區的公共電子閱覽室成為居民新寵。當前,武昌區、街、社區三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基本形成,將努力打造“15分鐘”文化圈。群�文化活動,摘得全國最高獎武昌區依托轄區文化人才,集中專家智慧,精心創作富有地域特色的音樂、舞蹈、曲藝、書畫作品百余件,榮獲全國“群星獎”、湖北省“五個一工程獎”、武漢市黃鶴群星獎等國家、省、市以上獎項四十余個。第十屆中國藝術節中,武昌區選送的原創音樂《群星耀中華》從全國72個入圍決賽的作品中脫穎而出,摘得全國第十六屆“群星獎”。獨具武昌特色的“首義之春”系列群�文化活動也斬獲“群星獎”。“一節二獎”,盡顯武昌群�文化活動的實力和水準。“文化四送”,惠民百萬武昌區連續四年將文化惠民“四送”活動作為政府十件實事,即為社區“送演出、送電影、送圖書、送設備”。2013年,舉辦觀�2000人以上的大型廣場文化活動39場、舉辦“首義情·中國夢”專題文藝晚會暨“藝術生活·人文武昌”大型公益性演出活動20場、“群星藝術團走進社區”流動演出25場,為社區放映電影216場。投入880萬元,對基層文化陣地提檔升級,為14個街道文化中心、61個社區文化室、12個公共電子閱覽室配備電腦、鋼琴、多媒體、電視機等設施設備3000余件,為全區各街道社區配送圖書23000冊。出台《“兩館一中心”免費開放管理辦法》,區屬圖書館、文化館和14個街道文化中心全部實行免費對外開放。以文化人,凝聚人心,武昌區將文化成果惠及更廣大的群�,通過一系列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讓群�學習有場所、娛樂有場地、休閒有去處。讓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務走進百姓家,服務你我他,讓更多的人們享受到武昌經濟發展的成果,享受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成果。首義之光大氣武昌,人文薈萃▲巍巍珞珈mini storag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gusers5 的頭像
    sgusers5

    sgusers5的部落格

    sgusers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