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關注多時的上海國資新一輪改革方案即將見分曉。  《中國經營報》記者從多個權威渠道獲悉,迷你倉西貢上海國資系統定于12月17日召開動員大會,通報上海新一輪國資改革方案。  據記者掌握的《關於進一步深化上海國資改革促進企業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顯示,新一輪國資改革將優化國資流動平台機制,以分類監管為基礎,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突出市場導向和產業發展的競爭類企業,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和股權激勵制度。  與以往的國資改革一樣,方案中基本上不會涉及具體公司。但市場已經做出足夠反應。自11月至今,僅滬市就有近10家國企上市公司停牌籌劃重大事項。繼12月5日浦東金橋停牌之後,12月11日,蘭生股份短暫停牌一天。隨後于12日晚公告稱,蘭生大股東蘭生集團與上海東浩實施聯合重組。動作之快超出預期,也預示著此輪上海國資改革的力度和決心。  易貿資訊宏觀分析師馬泓對記者表示:“《意見》最值得探討的部分在於‘實施分類管理’。隨著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入,未來將會有更多海外資本進入到本地市場。”國資改革再出發  市場普遍認為,本輪上海國資改革是2008年上海發佈《關於進一步推進上海國資國企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之後,對國資國企改革的又一次全面部署。  在地方國資中,上海國資是公認的第一大重鎮。據國務院國資委此前的統計,上海國資系統企業資產總額、營業收入、淨利潤分別占全國地方國資委委管企業的1/9、1/8和1/4。  在上一輪上海國資改革中,其主要思路是推動產業集團上市,以資產證券化率為主要衡量指標,“開放性重組”“國資證券化”等迅速成為上海國資國企改革的關鍵詞。  2009年4月8日,上海市國資國企改革發展工作會議在上海展覽中心召開。時任上海市市長韓正為上海國資高調定位:資產證券化的比例從現有的18%提高到40%左右,要形成3~5家全球布局、跨國運營的國資集團公司,形成5~8家全國布局、產業領先的公司,形成20~30家有主業競爭力的藍籌上市公司。  在上述基礎上,上海國資委著眼“產業集團”,提出了“十二五”主要目標:90%以上的產業集團實現整體上市或核心資產上市。  2009 年開始上海國資的整合進入全面推動時代,上汽集團、建工集團、錦江股份、上海醫藥等產業集團紛紛實現整體上市,上海國資的證券化水平亦逐年提高,到2012年年底國資證券化率達到35.24%。  不過在2012年年初,上海國資設定的目標是:地方經營性國資證券化率從當時的34.7%提高到38%。這意味著當年任務並未完成。  在接近上海國資的人士看來,這並不奇怪。“經過這幾年的重組,上海國資可操作的空間已不大。目前上海國有經營性資產多數已經上市。”  上述人士認為,新一輪上海國資改革整合的範圍和力度更大,除繼續推動整體上市與並購整合外,未來上海國資可能聚焦在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上,而對那些市場競爭性行業,將加快調整和重組,甚至會逐步退出。打造國資流動平台  在此次上海國資改革方案中,國資流動平台再一次被重點提及。  方案提出,建立公開透明規範的國資流動平台。優化完善國資流動平台運營機制,充分發揮平台資本配置功能。對部分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股權等進行統籌管理與市場化運作,實現“資源、資產、資本、資金”的良性循環,為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保障服務民生等提供支持。  複旦大學企業研究所所長張暉明對記者表示,這是對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的響應,“從管資產轉向管資本,是處理政府和市場關係,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上決定性作用的關鍵。本質上是資本的運作能力。”  今年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迷你倉將軍澳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該《決定》明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對國資管理提出要求: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組建若干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支持有條件的國有企業改組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  上海市對於“國資流動平台”的提法被外界認為是,上海市國資委有意引入新加坡的淡馬錫管理模式,搭建國資流動平台,通過股權轉讓引入社會資本,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經營機制市場化。淡馬錫控股公司是新加坡政府的投資公司,新加坡財政部擁有100%的股權,盡管是政府全資控股,但不干預淡馬錫控股在運營或商業上的決定。  事實上,上海並不缺乏國資平台公司,學習“淡馬錫”模式的提法也非一日。上海早在2007年就成立了上海國盛集團,其定位為從事產業資本運作的平台。2010年,上海又成立了上海國有資本管理公司,當時就被外界認為是“上海版淡馬錫”,但由於種種原因,這家公司並沒有真正運作起來。  在金融資產領域,現在的上海國際集團則由原上海國際集團兼併上海國有資產經營公司而成,是上海金融資本運營平台,下轄上海國際信托投資有限公司、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上海證券等多家子公司,涵蓋銀行、信托、證券、基金、保險、資產管理、金融服務等多個金融領域。12月9日,上海國際集團引入上實投資對旗下上海國金租賃有限公司增資擴股,希望依托國金租賃打造自貿區融資租賃平台。  國盛集團與上海國際集團這兩家平台共同組成了上海國資管理的產業、金融“雙平台”模式。  接近上海國資的人士認為,此番改革,很可能會“激活”上海國有資本管理公司,把其作為國資流動平台。未來可能會考慮將國資委直接持股的上市公司如上港集團、上汽集團等股權劃入這家公司,實現從管企業向管資本的轉變。探索分類監管  比較這輪上海國資改革方案與此前方案,“明確功能定位並實施分類管理”是一大亮點。據記者瞭解,上海市將探索把國企分為競爭類、功能類、保障類三類,進行分類監管。  具體來說,對於競爭類企業,將突出市場導向和產業發展,以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兼顧社會效益、成為國際國內行業領先企業為目標;承擔政府特定功能和任務的功能類企業以及主要提供公共服務或產品、保公益惠民生的保障類企業,則要求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共服務能力。 目前,由上海市國資委監管的大企業集團超過40家,既有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上海華誼(集團)公司等競爭性行業的產業集團,也有上海申迪(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國盛(集團)有限公司、上海久事公司等政府平台公司,還有上海交運(集團)公司、上海市城市建設投資開發總公司、申能(集團)有限公司等涉及地鐵、公交、環境、水務的公共服務類公司。  據統計,上海國資系統上市公司合計65家,其中,實際控制人為上海市國資委的有53家,實際控制人為區國資委的有12家,大股東控股50%以上的有20家。  張暉明認為,分類是一個方向。對於那些競爭性領域的國有資產可以果斷選擇退出變現,比如上海家化資產的“整體轉讓”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馬泓認為,競爭類企業的預期更大,未來像上海家化那樣大股東控股逐步退出可能成為常態。消費類企業可能引入更廣泛的股權激勵措施和創新容錯機制,醫藥類公司可能會引入國際化資本,從而開拓、創新產品,理順企業經營管理。  “但是現階段由於市場發育程度不同,競爭性和非競爭性的邊界還難以廓清,這就是今天國有資產改革比較難處理的地方。比如,供水供電是公共保障,而這些商品的市場性很明顯,要不要盈利?”張暉明表示。  這亦是上海國資改革中需要繼續探索和解決的問題。迷你倉尖沙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gusers5 的頭像
    sgusers5

    sgusers5的部落格

    sgusers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