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北京市旅遊委日前發佈統計數字,儲存京城各大廟會春節接待人數創歷史新高。地壇廟會以民俗、傳統的民間表演而聞名,接待遊客114萬人次,同比增長11.4%。龍潭廟會位居第二,老北京叫賣、吹糖人、捏面人等絕活兒同樣吸引了大批遊人,共接待75.7萬人次,同比增長3.2%。圓明園皇家廟會吸引遊客41.6萬人次,同比增長13.2%。本屆北京廟會都響應了五部委的“節儉令”精神,不在園容佈置等方面花大價錢,而在各項文化活動的策劃上下大功夫。許多活動都充滿了濃郁的年味和年意。年俗和懷舊成了廟會主題“廟會一半是年味”。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在其《年文化》中寫道:應當承認,年文化受到空前猛烈地衝擊。“沒有年意了!沒有年味了!”有一種說法,過年只剩下吃合家歡、看春晚和電子拜年三項內容。今年廟會卻出現了很多喜聞樂見的年俗文化。鏡頭一:地壇廟會的《北京·記憶》影像展是由北京晚報等共同推出,以半個世紀為跨度,通過百姓曾經認識的、經歷過的人、事、情,展現北京的城市變遷。年節人們本著懷舊的心理去重溫兒時的記憶,在展覽中得到幸福享受。鏡頭二:廠甸廟會的火神廟首次對外開放,門前保留了“踩歲”祈福活動。將火神廟門前擺放好的芝麻�踩碎,寓意“歲歲平安”和“芝麻開花節節高”。“踩歲”是老北京春節習俗中極富特色的祈福形式,表達了美好祝願和期盼。鏡頭三:圓明園廟會繼續征集四世同堂家庭,免費逛廟會拍攝全家福,這是整個廟會中公益色彩最強烈、最溫馨的活動。讓鏡頭記下四世同堂合家歡的精彩瞬間,讓孝心在代際之間融融傳遞。馮驥才在不久前又表示:要使迷你倉會既有年味又不失文化特色,政府必須予以更多支持,為廟會傳統文化展示提供良好空間,如對戲劇、舞蹈和音樂等各種各樣的演示活動。只有這樣才能使廟會的年味逐步恢複增強。文化是廟會的核心廟會是傳統和厚重的文化象徵,馬年京城廟會競相打好文化牌。廠甸廟會是全國首個進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的廟會,它依托琉璃廠文市,因不收門票而人流蜂擁。大觀園的“紅樓”主題和石景山游樂場的“洋廟會”顯得與眾不同,讓人覺得新奇:原來廟會那麼“有文化”。北京龍潭廟會一位身著青袍頭戴黑色小禮帽的藝人站在一方高約3米,長約1.6米的“大木箱”旁唱得正起勁。這便是老天橋的傳統民俗技藝“拉洋片”。拉洋片的藝人梁友明是京城名角“大金牙”焦金池的第四代傳人,他說“廟會是個特殊的場合,老北京拉洋片的沒幾位了,希望這門手藝能通過廟會傳下去。”圓明園廟會上,根據相關史料定制而成的“圓明通寶”銅幣可當成真錢在園內消費,入園後在指定的換幣處兌換的等值5元銅幣。這古香古色的銅錢可為消費平添幾分樂趣,讓遊客在古老的皇家園林里體會穿越歷史的感覺。在北京市東城區文化館舉行的首屆中國廟會文化論壇上,專家們認為,北京的廟會要結合地域性文化,這樣既能避免同質化,又能弘揚老北京年味傳統。如龍潭廟會可主打宣南文化和天橋文化;地壇廟會可主推皇城、壇廟祭祀文化;圓明園廟會可再現皇家節慶習俗。北京廟會走進當代,走向未來。它在北京建設“世界型城市”歷程中對於繼承傳統文化和喚起年味回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上圖:2月1日,演員在北京地壇廟會上進行仿清祭地表演下圖:吸引�多遊客觀看趙 冰攝self storag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gusers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