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重拾人與人、人與社區的連繫,文件倉是當代人最想做的事。近年不少設計單位進駐舊區,分享創意,也留住街角人情,上環太平山街如是,銅鑼灣嘉路連希雲小社區如是。三個80後設計師Steven、Joey及Rex,希望留住他們熟悉的深水�,把南昌街一幢四層高的戰前騎樓建築,活化成22°N皮革概念店。店子首個展覽,插畫師Angryangry用紙包飲品盒子重塑消失中的香港建築與街道,同時把三子心願畫公仔畫出腸,四人但願賞味期限,一拖再拖……記者:邵超攝影:陳永威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深水�看似與華麗無緣,其實保留了很多漂亮的騎樓建築,並被列為歷史建築。深水�是九龍早期發展的地區,夠老,夠窮,夠人情味,這區有條花布街,花布街不是一條街道名稱,是指在南昌街(花邊街)、大南街、基隆街(鈕扣街)及汝州街(珠仔街)一帶的許多店舖,專售服飾配件,例如裝飾配件、膠珠、線、拉鏈、鈕扣、其他金屬配件等,其中大南街專售皮革原料,念設計的,都在這�留下足印。南昌街88號,空置了兩年多,現成了22°N的店面。Joey原本做皮革設計,Steven和Rex則經營手袋生意,近年不少皮革設計師在大南街開店,形成一定的人流,周末時常見年輕人穿梭往來。Joey憶起裝修期間及試業時,不少街坊開口首句問的不是產品價錢及資料,而是好奇他們為甚麼開店,聽了不少句「咦,你唔驚咩,�呢度開舖?」街坊口中嚇人的是租金,租金狂飆深印這時代的港人腦中,像擦膠,不停擦掉三子熟悉的深水�街貌和店舖風景。南昌街和大南街的商舖,數年前還很瘋狂的租金隨�時日冷卻,街道變得蕭條。附近店舖門口豎�一個紅紙招租告示牌,手寫字�有人的氣息,不像那些被地產代理招紙鋪滿的吉舖鐵閘般感覺蒼涼。回落的租金救了這幢三級歷史建築,也成就了三子的合作。Joey跟拍檔也看過太平山街、星街等新興潮區,「可惜那�的租金和空間感,選擇不及深水�區多。我們不想往後面對不停加租的壓力,選擇一個可以帶出我們的意念,又有人流的地方,最終回到深水�。」三人並非首次創業,Steven和Rex二人早已在深水�開店,其實看看店子名稱,北緯22度正是香港的座標,「希望將香港最好的帶到全世界去,亦將外面世界最好的引入香港。」活化歷史建築,將昔日風華留住,功德無量。敞廊式騎樓建築南昌街88號是二十世紀初香港流行具有敞廊式騎樓的商住存倉合建築物,即建有陽台,支柱立於行人道上,為路人遮陰擋雨的設計。樓高四層,地下是門市,連一小閣樓,小閣樓辟為分享深水�文化的吹水之地;對上一層是文化藝術展覽空間及辦公室;再上則為業主私人地方。入店後,會明白這幢30年代尾、40年代初的戰前唐樓,挑高的樓底、天井、許多的圓拱等通風間隔細節,是專為今世潮店而生,地下店面深處拱頂下的空間,是現成的迷你影院。閣樓一邊放�矮桌和豆袋梳化,三子每每在這�打發開會時光。窄長的窗外,剛好看到南昌街兩條行車線中央的休憩公園,十分養眼。《深水�風物志》說南昌街曾經是承接從畢架山流下來的山水的大坑,解釋了這條街為何那麼長,後來修建為明渠,最後被密封。設計總監Kenny指指窗外的射燈,「騎樓底的花紋磚現已很少見,特意用燈光凸顯原來的圖案。」原建築的工字鐵支撐結構被保留,輔以輕工業味的室內裝潢和燈具,呼應這條街的歷史,「刻意保留天井原設計,那是一間叫聯營的服飾配料店用以吊貨上落用的。」現在從天井看下去,是兩張尖角為22°的三角形木桌。連繫社區情活化,一橫一直,失敗的躺下,站得住腳的才算贏。南昌街88號走過了70多年歲月,遇到的都是好租客。當港鐵駛入西營盤、土瓜灣,扶手梯爬上磅巷,觀塘又在重建,香港老地方正在消失,西營盤老街坊Joey感受甚深,Joey掛念�童年時粥舖的粥與莎厘娜的羅宋湯,而不是陌生的高級食材店和酒吧。內心視深水�為最後的堡壘。深水�60年代有很多家庭式山寨廠,尤以紡織製衣業最為蓬勃,家庭主婦常到製衣廠拿散件回家做,在深水�長大的Steven自小看�做皮具的父母,在家�一角密密縫製皮具,自己則在附近賣布料、做運輸的地方打躉或去幫父親忙,「很多深水�店舖的員工或老闆看�我長大,深水�人的感情真誠唔染色,大家為口奔馳,但感情真的豐富。」他小學就讀的聖芳濟各英文小學是歷史建築,在舊區�浸淫長大,看的聽的,建築與人情,都成文物。「今次在深水�開店是想連繫整個社區,亦將我跟爸爸的回憶重新連繫。」說開店不為賺錢是騙人,但聽到街坊打氣「靠你�班後生啦!」肩上有份使命感,故店�提供一個空間讓本地藝術家展示作品,街坊也多個聚腳點,「若店子開在荷李活道,這事一定成不了,租金已壓垮我們。」深水�有活化後的JCCAC、美荷樓,慢慢形成一個文化藝術圈,空間,還是越多越好。舊建築.新面貌儲存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