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RL:.chinanews.com.cn/sh/2013/10-01/5342858.shtml 在中國第15個“十一”黃金周到來之際,存倉兩部法律的實施讓其顯得與以往有所不同:一是“常回家看看”寫入法條,二是旅遊法整頓規範旅遊市場。“回家看看”還是“出去轉轉”,中國消費者似乎是時候反思一下黃金周到底應該怎麼過了。 10月1日開始實施的旅遊法對旅行社“零負團費”和“制定購物”等現象加以整治,將花費透明化,致使旅行團報價普遍上漲,而7月1日已經開始實施的新版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則加入了所謂的“常回家看看”條款。 在深圳一家銀行上班的李先生對於這個黃金周怎麼過顯得比較困惑。籍貫河南的他平時因為工作忙的緣故回家次數並不多。他告訴記者,“常回家看看”作為法律條款出現對他的觸動挺大。“倒不是擔心法律制裁我,而是覺得自己真的應該多陪陪老人。” 然而,進入9月,隨著“十一”黃金周臨近,李先生的一些朋友提出的赴台灣旅遊計劃又讓他頗為心動。“確實假期太少了,朋友們也難得一起出行。”李先生說,但是當他們去旅行社詢問時,“十一”期間台灣游普遍報價接近8000元、幾乎翻倍的費用又讓他們打起退堂鼓。 作為兩部法律實施後的第一個黃金周,相信不少人像李先生一樣經歷著選擇的糾結。 1999年,國務院決定延長“十一”等節日的放假時間並與前後雙休日拼接,中國的“黃金周”自此誕生,並日益成為國人旅遊、休閒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記者採訪瞭解到,今年國慶期間,不少旅行社報名出團的遊客較往年大幅減少。天津大亞國際旅行社總經理趙福生說:“以出境游為例,由於報價上漲,國慶節報團人數比往常下降了30%多。去年國慶期間通過我們社出境游的有3200多人,而今年只有儲存2000人報名,造成我們在這一項目上的收入比去年減少1000多萬元。” 在旅行社行業暫時冷卻的情況下,“常回家看看”加入立法,又給黃金周加上了另一個“硬性選擇”。 在北京一家事業單位工作的陳小姐這樣安排她的國慶黃金周:先拿出2天時間回安徽老家,接下來的4天赴上海、天津自助游,最後回到北京休息1天。陳小姐告訴記者,她剛畢業不久,此行既回了家,也旅了游。 南開大學旅遊與服務學院副教授杜煒表示,在黃金周的安排上,中國消費者很多時候存在從�心理,因而黃金周也經常被“模塑化”,前幾年是別人去旅遊我也去旅遊,而現在,“常回家看看”雖然是應該的,但也不應成為黃金周的“特別任務”。 杜煒認為,眼前的困惑是因為黃金周承載了中國人太多的需求和期望。 “旅遊、回家、休息,中國人的這麼多種需要似乎都依賴于黃金周這個公共假期來實現。就旅遊而言,在相同的時間,�多遊客向有限的景點集中,對交通、景區接待、環境保護等都造成巨大的壓力;就休閒而言,中國的休閒場所似乎又太少了。”杜煒說。 記者採訪瞭解到,無論是回家還是旅遊,“錯峰”意識正逐步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樹立起來,然而,錯峰的前提是要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供人們選擇。 杜煒認為,要實現錯峰,需要消費者、服務機構、政府三方面做出反思和調整。“黃金周的根本目的是讓大家休閒,所以消費者首先要反思,自己需要怎樣的假期,不論是旅遊、回家還是購物,消費觀念要逐步從以價格為導向轉向以品質為導向。” 她表示,當政府以制度保證消費者有足夠的機會和時間用于休閒、服務市場為消費者提供豐富多樣的休閒產品、消費者真正回歸理性、對自己的需求做出正確判斷並加以選擇之時,中國人的黃金周才會步入升級的新階段。(記者 李鯤)self storag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