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其興也勃焉!銀聯的“前世”是全國18個銀行卡中心,自存倉2002年經評估後的淨資產僅6.7億元。而2012年度審計報告顯示,“今生”的銀聯已是總資產達到253.5億的巨無霸。十年間,銀聯的總資產暴增了約37倍。但當事人及其股東一直對財務狀況“諱莫如深”,鮮有披露。十年間,銀聯的股東數也增長近一倍。2002年初創時,銀聯只有85家發起人股東,而且基本都是銀行等金融機構。而目前,銀聯的股東多達151家,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也隱身其中。“銀聯沒有控股股東,沒有實際控制人。”一位銀聯內部人士對本報表示。銀聯究竟是誰的?其股東結構跟其經營盈利狀況一樣神秘,銀聯幾乎從未對媒體公佈過這些“敏感”信息。根據財政部和央行的一些批復文件、上海市工商局的工商註冊資料和相關會計師事務所的驗資報告,本報試圖還原一幅完整的銀聯股東結構譜系圖。銀聯股權結構極其分散,目前一共有152家股東,根據本報查詢上海市工商局註冊資料中的中國銀聯“註冊資本及實收資本變更前後對照表”顯示,截止2009年6月22日,認繳註冊資本量最大的單一股東為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其出資1.425億,以發起人股東1元/股的兌換比例和銀聯目前註冊資本共29.3億元來計算,其持股占比也不過是4.86%。其次是工、農、中、建、交這五大銀行,除建行持有4.78%外,其它四大行均為3.84%。前六大股東合計持股25%。最大股東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是央行直屬的國有獨資企業,而銀聯歷屆董事長和總裁均有深厚的央行背景,間接佐證了央行對銀聯的影響力。或許,在銀聯陷入與第三方支付的“招安”和“封殺”風波的現在,銀聯“壟斷”地位和“懲罰”(約束性的)行為引發不少議論的時刻,考量這家國內唯一卡清算組織的股東結構顯得頗有意義。2002-2007:三大梯隊三分天下根據本報獲得的財政部文件財企(2002)54號《財政部關於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籌)國有股權管理有關問題的批復》顯示,85家法人單位共同發起設立中國銀聯。其中,部分發起人單位以其共同擁有的全國18個銀行卡中心的資產作為出資,評估後的淨資產為6.7億元,部分發起人單位現金出資9.8億元,總計16.5億元。財政部表示同意銀聯各個發起人單位以淨資產按1:1折合為銀聯的股本,共計16.5億股。其中,國有法人股為10.86億股,占總股本的65.83%;法人股5.64億股,占34.17%。本報查詢到的工商資料顯示,最初設立之時,銀聯的股份結構相對而言較為簡單:銀聯初創的85家發起人單位,除了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外,幾乎都是銀行,且分成三大梯隊分別持有其三分之一的股權。據本報獲得的中勤萬信會計師事務所于2002年3月6日出具的驗資報告及註冊資本實收情況明細表顯示:第一梯隊為六個國有股東,工、農、中、建、交五大行和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分別投入0.9億元,六大股東的持股占比同等,均為5.45%;第二梯隊為9家全國性股份行和國家郵政局,持有銀聯另外約三分之一股份,分別為招行(4.85%)、浦發(4.85%)、國家郵政局(4.24%)、中信(4.24%)、廣發(4.24%)、光大(3.64%)、深發展(3.03%)、華夏(3.03%)、興業(3.03%)、民生(3.03%),分別投入0.5億-0.8億元,合計持有銀聯約三分之一股份;第三梯隊為69家城商行、信用社和其它法人機構,分別投入在14萬到4000萬元之間,其中,持股比例最低的青島利群集團持有0.01%,最高的上海銀行持有2.42%。第三梯隊中另有12家非銀行機構,分別為上海金誠投資管理有限公司(0.61%)、廈門商業集團(0.23%)、寧波成功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0.4%)、青島華聯商廈(0.02%),青島海天大酒店(0.02%),中國抽紗山東進出口公司(0.04%)、青島市石油總公司(0.04%)、青島利群集團(0.01%)、青島橫店東方貿易大廈(0.02%)、青島黃海飯店(0.02%)、青島國貨有限公司(0.02%)、中國電信集團江蘇省電信公司(0.04%)。不過,這些非銀行機構合計持有股份並不多,占比僅1.47%。其中,上海金誠投資管理公司的持股是因為受讓了江蘇郵政局持有的江蘇銀行卡網絡服務中心6.41%的股權;廈門商業集團是以其持有的廈門金卡工程公司的淨資產出資;寧波成功信息產業公司則是受讓了大連市財政局持有的大連市信用卡網絡公司的6.93%的股權,並以此折合淨資產出資;青島華聯商廈、青島海天大酒店、中國抽紗山東進出口公司、青島市石油總公司、青島利群集團、青島橫店東方貿易大廈、青島黃海飯店、青島國貨有限公司這八家公司均是以其持有的青島市銀行卡網絡服務中心的淨資產出資;江蘇電信則是以其持有的江蘇銀行卡網絡服務中心的淨資產出資。對此,銀聯人士解釋稱,在銀聯成立以前,國內各省市就已存在一些地方銀行卡網絡服務中心和金卡工程辦公室,後來在整合這些地方資源的基礎上成立了銀聯,因此其原有的一些地方股東也成為銀聯股東,不過經過稀釋後所占股權比較小,在銀聯並無話語權。初創時期相對單純的股權結構一直持續穩定了5年有餘。從2002年到2007年都未變過。2008-2009:兩輪增資擴股銀聯的第一次增資擴股在2008年。銀聯首輪資本運作方式為:通過定向增發,將其總股本從16.5億增至28.86億股,增發規模約為12億股,籌資額超過30億元。央行于2007年3月22日簽發的銀辦函(2007)144號顯示,央行同意了銀聯的首輪增資擴股方案。具體為:銀聯向已經提交了認購意向的35家原發起股東和47家新成員機構(指于2008年6月27日增資前的新成員機構)發行共計7.71億股,發行價格為2.5元/股。但是,一個小“意外”發生了,使得銀聯的首輪增資擴股被迫分為兩個階段。有3家原發起股東和1家新成員機構由於未能及時獲得銀監會批復,所以第一階段實際實施增資行為的只有32家原發起股東和46家新成員機構。根據畢馬威華振會計師事務所上海分mini storage審驗並出具的驗資報告顯示,銀聯第一階段募集7.28億股,共募集資金達18.2億元。銀聯第二階段的增資擴股發生在2009年,上述“卡殼”的機構終於獲得銀監複(2009)184號批復,認購了新增註冊資本0.435億元,至此,銀聯的註冊資本增加至29.3億元,並且一直維持至今。這四家“落後一步”的銀行分別為,廣發、�豐、丹東市商業銀行,以及新成員機構鞍山市商業銀行。其認購價格也比第一批78家機構的2.5元/股略高,為2.62元/股。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增資中,中國銀聯採用了差別溢價策略:包括發起人股東在內的國內金融機構,此次認購銀聯股份的每股價格為2.5元左右;而外資金融機構需要支付的每股認購價格約為10元,外資入股溢價3倍。這種差別溢價策略有意識地建立了保護性門檻。據知情人士稱,當時美國運通公司、萬事達等外資機構有意認購銀聯股份,但外資對相比于內資3倍的溢價表現出了一定的猶豫。部分外資機構表示,願意支付購買銀聯股份的高溢價,但前提是能獲得大比例的股份,可以派代表進入銀聯董事會。對此,銀聯的態度很鮮明。其股份轉讓協議中的一個附加條款是,不允許將銀聯包括旗下子公司的股份轉讓給國內外的競爭性機構及其關聯公司。而銀聯經過兩輪增資擴股後,最明顯的變化首先是,代表央行的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的持股比例增強,而五大銀行股權被稀釋,銀聯初創五年間前六大股東的等比例持股格局被打破。增資擴股後,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持有銀聯1.425億股,持股比例為4.86%,一躍成為單一持股最大的第一大股東;建行持股4.78%,緊隨其後;工行、農行、中行和交行均持股3.84%,並列第三大股東。第二大變化是,銀聯股東數劇增69家至152家。其時,由於常州市商業銀行、無錫市商業銀行、南通市商業銀行合併變更為江蘇銀行,這三家銀聯的原發起股東合併為一家股東,所以銀聯原發起股東數已經從85家變成83家。本報在上海市工商局查詢到的資料顯示,兩輪增資擴股中,新增股東共有69家。其中包括29家不在發起人之列的境內城商行、農信社,以及17家境外銀行股東。分別是:中國銀行(香港)、中銀信用卡(國際)、東亞銀行、花旗銀行(香港)、大新銀行、�生銀行、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永亨銀行有限公司、永亨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星展銀行(香港)、永隆銀行、富邦銀行(香港)、中國建設銀行(亞洲)、創興銀行、AEON信貸財務(亞洲)、澳門商業銀行、上海商業銀行有限公司(註冊于香港)。另外,還有23家境內機構投資者都是非銀行類金融機構。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4家保險公司(中國人壽、中國人民財產保險、泰康人壽、太平人壽)、2家信托(中國對外經濟貿易信托、中信信托),及萬向控股、上海證大投資管理、信達投資、長沙九芝堂等知名大型企業。餘下的新增小股東多為名不見經傳的公司,所持銀聯股份占比較小,在0.03%到0.35%之間。分別為:中國希格瑪有限公司、義格投資、深圳市盈通投資、北京裕福投資、北京瑞豐投資、南京貝豪科技、深圳震鑫投資、上海開拓投資、巴菲特投資、華泰信用擔保、深圳盈信創業投資、富邦資產管理。小股東套現離場?註冊于溫州的巴菲特投資有限公司共持有中國銀聯1000萬股股權,持股比例為0.3413%,是2008年增資擴股期間進入的小股東。公開資料顯示,巴菲特投資是由民營企業共同成立的私募投資公司,主營資產管理、企業購並重組、房地產開發經營及證券市場投資等業務,註冊資本3億元。9月2日,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網顯示,巴菲特投資再次掛牌轉讓中國銀聯500萬股股份,占銀聯總股本0.17%,掛牌價格為9500萬元,轉讓價每股19元。被拆分為兩個項目掛牌轉讓,分別為200萬股掛牌價3800萬元;300萬股掛牌價5700萬元。這已經是巴菲特投資第二次甩賣銀聯股份了。早在2011年7月,巴菲特投資將持有銀聯446萬股股權,以每股25元掛牌底價,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以25元/股的價格和銀聯29.3億總股本來推算,中國銀聯的總估值約為732.5億元,市盈率已經達到75倍左右。值得注意的是,每股25元的價格並非“評估價格”,而是“市場定價”,並且只是“底價”。 如果競價交易,最終成交價還將高于25元/股。但此次掛牌期間未征集到意向受讓方,無一家機構舉牌,最終“流標”。讓人意外的是,第一次轉讓失敗之後,溫州巴菲特仍沒有長期持有銀聯股權的打算,而選擇再次“降價”甩賣。2013年9月2日,溫州巴菲特如法炮製了又一次銀聯股權掛牌轉讓,但此次價格已回落至19元/股。由於掛牌要截止到9月30日,目前仍無法得知此次轉讓結果。業內人士猜測,銀聯股份被“降價”的原因可能在於,一方面,隨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陸續頒發,支付市場競爭加劇,銀聯的壟斷地位已受到挑戰;另一方面,發改委調低銀行卡刷卡手續費,也對銀聯收入帶來不小影響。此外,“股權過於分散,分紅也過於少。”一位銀聯股東方人士向本報表示,由於銀聯現有股東結構較成立初期發生很大變化,加之近年來的幾何式增長,部分小股東已經開始注重財務回報。根據本報獲得的央行文件銀複(2002)64號顯示,央行于2002年3月13日批復了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開業,同時定義其性質為,提供銀行卡跨行信息交換網絡及專業化服務的“股份制金融機構”,註冊資本為16.5億元人民幣。“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接受中國人民銀行的監管,”上述文件顯示,“持本批復到中國人民銀行銀行管理司申領《金融機構法人許可證》。”可見,誕生之初,銀聯的性質為金融機構。而據知情人士透露,2003年央行和銀監會“分家”之後,銀監會的意見是,要麼銀聯依然保持金融機構牌照,同時就要接受銀監會監管;要麼就歸還金融機構牌照。“銀聯開始態度很強硬,既沒有接受銀監會監管,也沒有歸還金融機構牌照。”但在僵持一段時間之後,銀聯最終還是選擇放棄了金融機構的身份。本報查詢到的最新工商註冊資料顯示,銀聯的公司類型已經變成“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儲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gusers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