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數據顯示,文件倉日本駐中國上海總領事館去年12月發放的赴日簽証數量為往年同期的3倍多,創下歷史新高。進入1月,不但個人旅遊簽証申請“穩步增加”,團體旅遊和商務簽証的發放數量也大幅增長。對此,日經中文網預測稱,“中日關係再次陷入冷卻,赴日旅遊的前景難以預料,但從目前來看,2014年春節期間赴日旅遊複蘇趨勢明顯。”的確,剛剛過去的2014年春節,日本商家普遍感受到了強烈的春節效應。為何兩國關係緊張依舊,中國人赴日游的熱情卻呈現複蘇態勢?除了日本優質旅遊資源的魅力、地緣優勢以及日元貶值帶來的價格優勢,日本旅遊業界為彌補損失而吸引中國遊客的舉措,作用也不可小覷。另一方面,民�好感度固然受國家關係的深刻影響,但多年友好交往建立的感情基礎又注定了徹底斷絕聯繫並非易事。在許多赴日中國遊客看來,“旅遊和政治問題是分開的”。旅行是近距離接觸、感受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最佳方式,因此有理由堅信,盡管中日關係困境重重,但希望猶存。而若注意到日本觀光廳的調查數據:中國遊客自由行的比例從2012年7-9月的23%增至2013年10-12月的43%,對於如何開展日本行,則更有深思的必要。首先,出發之前做足功課。中日兩國雖為一衣帶水的鄰國,文化、習俗等存在顯著差別仍是不爭的事實。例如,日本人不喜歡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地鐵里不可以打電存倉;日本社會強調秩序,即使進出地鐵站,行走路線也有矩可循,等車、交費時隊伍更是排得整整齊齊;酒店房間冰箱里的飲料和電視遙控器上標注“有料”的節目是收費的。熟悉這些既能夠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和糾紛,也能使旅行更為舒心、便利。此外,旅遊少不了參觀,理應提前對景點有所瞭解。遊玩時間往往有限,有備而來,更易于盡情盡興。而事前準備的過程,也是初步感知目的地歷史和文化的過程。其次,旅行過程中應用心觀察。前往海外的中國遊客普遍熱衷購物,每每大包小包滿載而歸。殊不知,旅行的真諦更應歸結為對異域文化的體驗、認識。在中日關係糾結、對立的當下,通過旅途見聞“知日”,意義是不言自明的。“空氣可以如此清新”,赴日中國遊客的這一感嘆,折射了對日本所知有限的事實。旅行恰恰是認識發生改變的開始,因為身臨其境有助于獲得最直觀的感受,看到真實的日本社會。再次,行程結束後對日本見聞準確傳達。盡管赴日中國遊客人數有所增長、日本文化在中國人氣旺盛,但高比例的“厭日”中國人同樣不容忽視。放眼未來,為改善現狀而努力仍會產生積極的效果。與日本社會有過直接接觸的中國遊客,應當從自身做起實現這一目標。當然,由於行程短暫,僅憑一兩次遊覽,未必會對日本有透徹的瞭解。但應該怎樣旅行、如何使之更有意義,還是值得遊客們深思的。(摘自日本新華僑報網)富士山美景新華社發儲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gusers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