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包�現金不缺,mini storage不過現今潮流興簽信用卡,理由不是儲積分,而是儲里數。 旅遊、公幹,搭飛機已是生活的一部分,上飛機、熄電話、扣好安全帶,這些指定動作我們都熟悉,美國一間航空公司的機師最近出的新書《Cockpit Confidential》,卻說大部分人都帶�不少誤解乘搭飛機,例如手提電話的干擾其實不大,例如乘客毋須擔心氣流會讓飛機失事。我看了,仍然半信半疑,於是請教航空安全專家兼理大機械工程學系的黃俊達博士,拆解搭飛機的五大疑惑。 文 陳嘉文 圖網上圖片、資料圖片、受訪者提供 1 搭飛機,開手機會點? 機師兼作者Patrick Smith 在新書《CockpitConfidential》中的見解是,手提電話當然最好還是不要開啟,不過,即使開啟,似乎也不會有很多影響——1 國際間迄今沒有很嚴厲的條例規定在飛機上不能開啟電話, 「若這是嚴重影響飛行的話,沒可能沒有被嚴厲禁止」;2 機上這麼多儀器,我相信它們都有防止被干擾的設計。 黃俊達教授說,的確,聯合國的國際民用航空組織仍未有關於機上使用便攜式電子設備的指引。「這個問題雖然已談論多時,但直至2010 年,技術委員會仍只是要求成員國繼續分享有關的研究經驗,和『鼓勵』制定全球統一的規定。」可是,這並不代表手提電話的干擾可以被忽視。領導全球太空研究發展的美國太空總署(NASA),其航空安全報告系統從1986年至1999 年收集到的報告中,個人電子設備干擾飛機系統的,最多是手提電話。NASA 的報告中提到幾個機上儀器被干擾的例子,而日本也曾有類似紀錄。 1 飛機上的區域導航儀,顯示飛機正常地在其預定路徑,但地上的航空管制雷達,卻顯示飛機偏離了12 哩。「就是說,飛機上的儀器受干擾了,顯示錯誤。」2 一個機師正在準備降落時,肉眼看到飛機正朝�跑道中央前進,但�陸系統的定位儀,卻顯示飛機「完全偏左」。「肉眼都看到是正中,一定是儀器出錯。」3 當飛機在高空13000 呎時,無線電高度表的顯示卻是900 呎,低得當時機上的近地警告系統響起警號。 4 日本ENRI 報告�有這個個案:飛機飛行時,機師發現儀器顯示有異,於是利用廣播請所有乘客關掉手機。儀器回復正常後,有人重新啟動手機,機師發現駕駛艙中的儀器再度被干擾。「真的有過這種在飛行途中的『實驗』,手提電話,真的不能說沒影響。」 知多點: 電子用品航空法例美最鬆日最嚴 對於個人電子用品,黃教授說美國的法例算是較為寬鬆。美國聯邦法規中寫道,便攜式錄音機、助聽器、心臟起搏器,以及電動剃鬚刀,在任何條件下可以用,其他便攜式電子設備則禁止使用,除非該設備已被證明不會引起干擾通訊或導航系統。航空公司或機長需要負責確保客艙中使用的便攜式電子設備的操作是安全的。「不過一般航空公司怎會把每種電子設備逐一測試,通常都一刀切禁用。」日本的法例則最嚴謹,仔細羅列了13 種設備不准使用,其他電子用品則可有限度地在飛行途中使用。 2 飛行途中,機門會突然打開? 電影�,我們曾經見過機門突然在飛行途中打開、乘客被扯出機外的畫面。現實中,機門會突然self storage開嗎? 黃教授說,這在現實中沒什麼可能發生。Patrick 強調, 「你無法打開它, 原因很簡單, 機艙�的氣壓不容許你這樣做。」道理就如洗水盆的膠塞,「當洗水盆盛滿水,你要拉開膠塞,要多用很多力,對不對?」當飛機飛上3 萬呎高空,外面的氣壓只有約4psi(壓力單位,磅/平方吋),機艙中的氣壓則維持在約8 至10psi,是一般人會感到舒適的狀態。室內的氣壓比室外大一倍有多,機門事實上要很大很大力才能打開。究竟要幾大力? 黃教授即場計算,「機門的面積大約是50 吋乘70吋,再乘以氣壓即8psi,即是要12.7 公噸的力,才能打開機門」。 知多點:氣壓讀數 海面:14.7psi海拔8000 呎:10.9psi(一般人在這種氣壓,都不需額外氧氣輔助呼吸,民航機艙的氣壓,大多調節在這個讀數)海拔3 萬呎:大約4psi 3 氣流不會令飛機失事? 「雖然情�會讓人不安和焦慮,但飛機不會因此而失事。」Patrick 在書中這樣說。究竟真是這樣嗎? 「他沒說錯。」黃教授說,當然人為因素不計算在內,例如維修人員上螺絲時出錯等。天空上常見的湍流有三種,有因地形引致及對流天氣引致的氣流波動,還有天氣晴朗時,肉眼看不到的晴空湍流。黃教授說,氣流通常都在雲層出現,就如電視劇《衝上雲霄》中所講,機上有天氣雷達偵測雲層位置,可以的話,飛機一般都會繞過雲層飛行,不過即使無法繞過,飛機也能安全穿過, 「因為飛機在離開製造廠前, 已經過各項機身結構的嚴謹測試」。 飛機在穿過氣流時,機艙�的乘客會否被上下拋動才是危險所在,乘客若沒有繫上安全帶,就會有被突如其來的晃動拋上拋落的風險。 4 氧氣罩,幾時會跌下來? 雖然理論上機門不會在飛行途中突然打開,不過,歷史上曾發生有飛機機身在高空中突然爆裂。 超驚險阿羅哈客機事故「那是1988 年在夏威夷發生的,阿羅哈客機頭等艙上方的機殼破損,機身沒有即時『甩』,是機師先發現機艙中的氣壓突然下降」,若機艙的氣壓變成艙外一樣,正常人會缺氧, 「所以機師這時候一定要迅速把飛機由3 萬呎高空,急降至8000 至1 萬呎,這個高度,一般人毋須額外氧氣輔助。通常兩分鐘就要完成急降。」10 多分鐘後,飛機緊急�陸,一名機組人員被吸出機外死亡,另有幾十個傷者。「那次的傷亡人數,算是幸運地少。」黃教授說,飛機要急降時,乘客頭頂會跌下氧氣罩,確保乘客能適應突變的氣壓。 5 有了自動導航,機師地位不保? 黃教授說, 理論上, 是的。若天空只得你一架飛機在飛,而地上要降落的機場屬於第三類別(CatagoryIII,屬最高級別,在能見度低的時候,仍可以配合以儀表�陸系統降落。黃教授說,赤�角機場是CAT III,往時的啟德機場就只是CATII)。不過,現今的天空又怎會沒有其他飛機呢,所以其實沒有可能。 氣壓差異樽都變形? 雖然機艙的氣壓被調節在常人能適應,但這與地面的氣壓其實仍有明顯分別。有人曾在飛機上把一個空膠樽封實,到達地面後,再把空樽拿出來,空樽結果扭�變形。這是因為地面的氣壓比機艙中大,樽外的氣壓就把樽壓成這個樣子。mini storag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gusers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