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蟬嘶鳴,迷你倉庫莊牆半掩青竹蓋。  筏頭鄉後塢村村民邱雲峰風塵僕僕趕來,打破了德清莫幹山鎮黃郛西路48號的靜謐。因為豔羨周邊的“洋家樂”,老邱此次特地請設計師呂曉輝“出山”,給自己的農家樂裝修加點“料”。  作為國內知名的先鋒設計師,呂曉輝先後主持參與過裸心穀、三九塢鄉村民宿、西坡29、隱居莫幹等一系列德清鄉間度假屋的建築設計。如今,他驚喜地發現,那些從他的圖紙上跳躍而出的新型“山居”,不僅逐漸輻射至環莫幹山周邊的大小山谷,更影響著越來越多像老邱一樣的農民。  老房子變廢為寶,老手藝重拾青春,資源節約循環利用,區別于傳統農家樂的集約化、低碳環保運營……直面鄉村發展理念的激烈碰撞,這裡的村莊有了更多自然的態度、別樣的風情。老房子里有未來  莫幹山鎮黃郛西路48號,是呂曉輝的工作室。  從側方只有一人寬的門臉進入,院子豁然開朗。小溪潺潺繞屋而過,紅磚土瓦的老屋外觀稍顯陳舊。  1932年,紹興人黃郛失意隱居莫幹山,在此創辦了耕讀並重的莫幹小學。為讓窮苦人家的孩子讀得起書,他將教育與生產實踐相結合、鼓勵學生在校通過農事勞動賺取學費。  時光讓老屋凋敝,又讓其複蘇。2009年,偶然徒步山谷的呂曉輝發現了這間雜草叢生、即將倒塌的老屋,這裡原來是莫幹小學的圖書館,他將老屋租下、改造成為工作室。房子修舊如舊,保留並修復完整外立面,只在室內用木板分割作了重新改造。  呂曉輝將這種思想付諸于當地的建築實踐,而他坦言,這種改造老屋的思路,很多來自“洋家樂”的啟發。  2007年,南非小伙高天成帶著擁有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學位的太太葉凱欣,一起來到莫幹山鎮。他倆在勞嶺村深處一個只有18戶人家的“三九塢”租下幾座農居,將原汁原味的泥坯房改建為當地第一家“洋家樂”——裸心穀,而呂曉輝有幸成為設計成員之一。  短短幾年,以裸心穀為中心向周邊輻射,莫幹山麓很快形成一個特殊群落。“發展到現在,‘洋家樂’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稱呼,經營者早已突破外國人的範疇。”德清縣旅遊局副局長楊國亮說,目前已建成並開業的“洋家樂”有三四十家,經營者里有不少中國面孔。  這幾乎成了德清鄉村旅遊最知名的品牌,越來越多遊客慕名而來,每逢周末甚至一房難求。於是,感興趣的本地人也開始增多。  “在當地,所有的‘洋家樂’都不是‘圈地’拆掉舊屋新建的。”呂曉輝說,秉承“洋家樂”傳遞出的崇尚並追求自然、返璞歸真的感覺,低碳環保的設計經營理念,他協助不少本地人“偷師”成功。  筏頭鄉後塢村,村民倪小兵的老屋矗立在“Y”字形岔路口。農舍還是那間農舍,但各種細節透出巧思:院子中,舊木鋸開來搭成長條桌;用當地竹篾編成的簍子成了別致的垃圾筒。推開木門,廢啤酒瓶和輪胎被組合成吧台,門邊黑板上推薦了最拿手的韓國BBQ,舊笸籮、幾十年前的結婚證書成為牆面裝飾。  常年在外工作的倪小兵原本打算拆掉這間舊屋,花大價錢建一幢新房子辦農家樂,但周邊那麼多外表看起來一模一樣的新農居,是成功的樣板嗎?  “客人從城市裡來,也許城里人更知道城里人想要什麼。”於是,倪小兵請呂曉輝做了現在的設計。他沒想,城里人就愛這個調調,而今,這裡成為騎行愛好者圈子里大名鼎鼎的“西塢里73號”民宿——人均住宿每晚在300至400元,這幾個星期入住率超過80%。  外觀還是那些鄉下土房子,內裡卻變成高水準的度假屋。楊國亮說,莫幹山下,有數不清的老房子正用這種方式甦醒過來。他篤定,這裡看得見鄉村的未來。老村落里有態度  上個月,為給德清“洋家樂”選個英文名稱,楊國亮傷透了腦筋。  查字典、問專家,直到碰到在莫幹山上開了多年咖啡館的馬克。一口酒下去,這個英國人說:Hill Station如何?“山居”的意思。  這讓楊國亮豁然開朗,是土是洋,早就沒有了所謂的界限。人們追求的,更多的不就是那種擁抱自然的山居夢想嗎?  “農家樂最終的成敗,與我們對待自然的態度密不可分。”“隱居莫幹”高級經理王女士說,星級酒店整潔乾淨、服務貼心,但價格貴;農家樂價格實惠、親近田園,但管理不善、設施簡陋。他們這種類似民宿的度假屋,在兩者之間適時尋找到一條中間地帶。  同樣由幾座老屋改造的“隱居莫幹”,坐落在筏頭鄉廟前村,在新浪上開了自己的微博,粉絲有近千人。  這裡的招牌特色,是庭院燒烤。多數客人都是舉家出游,大家喜歡選這裡的天然食材,自己動手燒制美味。一到晚上,小院里會擺出好幾儲存烤架。有意思的是,老王發現,越入夜,架子間的距離越來越近。最後的結果是——原本不認識的人,開心坐到了一起。  “這不就是記憶中的田園生活嗎?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發垂髫,怡然自樂。”從小長在德清農村的老王,覺得恍若回到了從前。  廟前村原本閉塞偏僻,村民們過去多在莫幹山上討生活,男人在山道上抬轎,女人擺攤賣土特產。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回來了。就在“隱居莫幹”旁邊,還有兩三家農家小院正在裝修。  “如果想做80元一天‘包吃包住’的農家樂,不必找我。”圖紙落筆之前,呂曉輝和村民“約法三章”。  曾有當地農民請他做設計,雙方理念差異太大,彼此不能說服對方。“他喜歡新東西,城里的新材料、新設備、裝修的新樣子一股腦兒都往村里搬。”呂曉輝說,殊不知,模仿城里人的裝修,最後可能弄得不土不洋。  當年那戶人家的農家樂,最終還是鋪上了大理石的地磚,裝上了水晶吊燈,成為很多人認為“理所應該的樣子”。鄉鎮幹部告訴我們,現在那裡價格一直上不去,只能接待旅行團,依靠跑量勉強維持。  “別讓客人出了城,又進了城。”當初,設計師甚至給倪小兵提了一個更苛刻的要求,“除了電器潔具,不要進城買東西。”還有一條原則:拆下來的老木頭要重新利用,在上面刷上木蠟油防腐防潮。如今的“西塢里73號”,整座房子,除了木頭就是石頭,不多加一點矯飾。  沒空調,沒煤氣,一台電扇就度過一夏。冬天裝個火爐,燒的是廢木料或木屑。門前有蓄水池承接雨水,循環使用。更動人的是一些屋內細節:比如臥室浴缸邊的牆上伸出一支樹杈,那是用來掛浴巾的,就好像外面的綠意被帶進了屋內……  隱匿于莫幹山鎮勞嶺村嶺坑里的“西坡29”,也是座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磚混建築,它的改造用了很多當地的舊木、竹子、山石、夯土、舊磚,對室內空間做自然通風和保溫設計。這裡的經營者是德清武康鎮的居民錢繼良,他曾為客人籌劃過一場求婚。“用的不是玫瑰或百合,是山里的一捧野花。那場面,浪漫極了。”老手藝里有青春  不久前,呂曉輝到重慶雙寨村考察。聽說當地要拆老房建新的歐式建築,他和村幹部吵了起來,“幾十年前,城里的老房被拆,現在這種破舊立新的拆建之風蔓延到農村。鄉土味的東西,沒一點價值嗎?這種做法,根源上是農民對自身身份、環境、觀念的不自信。”  怎樣讓村民驕傲起來,當這些外鄉客踏入村莊時,他們已在思考這個問題。  在莫幹山鎮溪北村,辭掉上海的工作、帶著太太一同前來“隱居”的設計師賈少傑搶救了村里的老學校。從2010年選址至今,他用近3年時間,做了12輪方案,修建了山居“上物溪北”,剛剛試營業一個月。  賈少傑的做法甚至比呂曉輝還要細緻,原溪北村占地3畝的小學早已倒塌,新建的山居就在原址上,布局和空間結構上保持一致。尤其是建造手法,盡可能還原當地手工藝:青磚、小瓦、草莖灰。  “鄉村從來不缺少資源,缺少的是發現資源並永續利用的眼光。”賈少傑說,在浙江的麗水、衢州地區,大量“空心村”其實可嘗試與城市資源交換。像“上物溪北”,對廢棄老屋的改建,讓傳統鄉村文明得以保留和傳承。在他看來,這裡的點點滴滴,都是上好的。  於是,有人問,上物,是不是“上好之物”的意思。  人的改變,更加明顯。  因為要改建老房子,賈少傑必須去找村里會老手藝的工匠。只有五六十歲的老人才懂:“壓頂,要三皮石頭才會好看又不露漿”。“沒有體力、進入老年,這些人在農村原本並不被重視。現在,他們好像一下子找回了青春。”  賈少傑還想到了更多。看到遍佈的群山,他想為村里的孩子們做一種“森林教習”,就是開設了一種認識自然的課程,讓他們到森林中發現感興趣的東西。到了秋天,他還會建一個染坊,讓人們學習用最天然的原料自己動手染布。  這一切,都是他在山村“隱居”的意義。  後塢村農婦黃桂琴,原在“西塢里73號”幫廚,如今自己開了“竹景山莊”,一句英語不會,卻常年做老外的生意,“他們都愛死我做的醬爆土豆、紅燒獅子頭。”她和好幾家上海的國際學校有聯繫,那裡的師生每年要到後塢來。每到這時,黃桂琴就成了學校的“編外教師”,帶城里孩子下田,教他們除草、種菜。  “農耕技藝,飽含多少先人智慧。”呂曉輝和賈少傑商量,下一步,要以莫幹小學圖書館為基地,開展一項國際化的鄉村體驗式教育:耕讀並重,將教育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像黃桂琴這樣的農民,會有更多的用武之地。  這一切,正與81年前黃郛發起的鄉村教育初衷不謀而合。新蒲崗迷你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gusers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